感受湿地文化 爱上自然美好
7月19日至20日,盘锦市举办“盘锦市第二届苇艺草编技能大赛暨芦苇艺术节”。其间,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在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支持下,在大洼区金球1948生态农场研学区域开展湿地文化交流及课堂体验活动。
艺术节启动仪式
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此次活动旨在提高群众保护湿地和关爱候鸟意识,鼓励其利用芦苇、蒲草等湿地资源,进行手工编织和创造,促进受众人群的社会参与和贡献,同时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并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活动分为湿地保护及苇编传承和中小学生暑期自然笔记两个部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林草调查规划院 项目办专员马晓晖致辞
中小学生代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考察实践支队成员、民间社会组织代表、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志愿者参加了湿地保护及苇编传承活动。保护区工作人员李文静,做了题为“辽河口湿地三宝”的讲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传承人唐恒现场教学,传授草编手拎花篮手工编织技艺。
艺术节期间开展芦蒲自然教育课堂活动
现场,大家认真聆听关于保护湿地爱护野生动物的宣讲,珍惜“芦蒲自然教育课堂”体验机会。大洼区西安学校学生李婉婷说,她知道了保护区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东亚——西太平洋两条迁飞路线上,是全球最大种群黑嘴鸥繁殖地,是丹顶鹤大陆种群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及停歇地,是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产仔地,人人都应该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工作人员李文静做“辽河口湿地三宝”讲座
“保护区分布各类鸟类321种,有丹顶鹤、白鹤等国家I类保护鸟类25种,灰鹤、大天鹅等国家II类保护动物55种,每年迁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鸟超过一百万只,这些数据是我最大的收获。”大洼区西安学校郭子墨说,自己生长在辽河边,能看到芦苇也能听到鸟鸣,但听到有这么多种鸟类时很惊讶,这是一张令人骄傲的“生态名片”。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考察实践支队成员参加手编活动
盘锦苇草编织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价值的传统技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考察实践支队成员们一边体验手工编织技艺一边笑着说:“这种技艺利用芦苇的柔韧特性,通过编织、捆绑、缠绕、剪刻、拼接等技法,制作出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的物品,是智慧的结晶,是工匠精神,值得被传承和发展”。
中小学生暑期自然笔记活动
踏上湿地之旅,体验“行走课堂”,在中小学生暑期自然笔记活动中,中小学生代表在大自然中观察植物、了解湿地文化,他们以手写、手绘的形式,记录在自然中观察到的物、事、人及从自然中受到的启迪与感悟。“大自然是神奇的,美丽的,有故事的。”辽河油田胜利小学张峻端说,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爱上自然,他喜欢大自然这本书。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及妇女老人参与进来,走近湿地、关注湿地、保护湿地,共同传播湿地之美以及湿地的生态功能,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编辑:李博 符晓
审核:黄洁